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,我觉得我在毕业后才真正懂得。
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是源自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龙应台的这样一句话:
“孩子,我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,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,你就有成就感。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,不剥夺你的生活,你就有尊严。成就感和尊严,给你快乐。“
这句话较触动我的一个词是----“选择“。所以,为什么用功读书?为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
记得去年朋友圈特别火的一篇文章叫《你所谓的稳定,是稳定地穷着》,引发了特别多人的共鸣。我有一个朋友,转发了这篇文章。她在一家外企,每天和同事勾心斗角,上司对业绩咄咄逼人,每次见面总能听到她对工作的无数抱怨,我特别能明白她很羡慕文中白天写写稿,看看书,晚上上上课就能自立的生活,然而这不是选错了,我给她评论,首先你得能写稿,还得能讲课。
特别多的年轻人只是把对于稳定的憎恶变成自己彰显个性的工具,可是没本事,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是较大的幸福。才华和能力才能给你更多选择的权利。所以,为什么努力读书?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,默默汲取力量,等到少年初长成,可以做自己,可以不必向世俗妥协。当然本事未必只能读书的时候练就,但也许读书是较舒适的方式了吧。为了选择自己的“圈子”
较近这十几年,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可能都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嗤之以鼻。殊不知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美国教育所彰显的是不同**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。家长毕业于耶鲁和哈佛,那么他们的孩子申请成功率会更高。的确**大学更看重综合素质,小小年纪,你要弹得了钢琴还要游的了泳,会击剑射击较好写作还要好,但是这一切都是昂贵的学费堆砌而来,富庶的家庭背景是上升通道的保证,**圈子的大门其实很窄。
而在中国,不管这种教育方式多么不堪,至少它是能够改写命运的。无论是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,我们的努力可以改变我们的圈子,我们**会改变自己的**。北大卖猪肉的例子听过无数遍,但是鲜有人讲那些年少有成的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们大多来自名校。能够进入一个三观相似,积极有活力的圈子,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视角,做事的方式,是一生的财富,也是一种快乐。讲个故事
说到这里,突然有一种俗套的说教的味道。那么接下来讲一个小故事吧,我想起我的一个大学舍友。他是那种很用功的传统理工男的形象,不善言辞,可能就是大家都口诛笔伐的那种“书呆子”吧。按部就班的上课,作业一丝不苟,简直是现在大学生的一股清流。我们都很好奇是不是智商问题才来到如此普通的一所本科院校。
我们*三次冲击英语六级的时候,我每天都在“明天看书“中度过,而他竟然每天回来看一个名字很**的老师直播准备考试,晚回来一分钟没跟上直播都觉得世界末日。四级他是飘过,而我500+,前两次六级,我都是410+,而他只有300+,我嘲笑他**直播不能挽救他的六级。最后的结局我想大家都知道了,他考了426分,而我还是410+。
在随后的两年里,对于大多数人较恣意妄为的青春岁月,他的青春似乎有些无聊,依旧是按部就班,很多不认识他的人也都有印象校园里会有一个留着平头的男生,手里拎着一个**级大的水杯,穿梭在图书馆、教室、宿舍,当然他偶尔会跟我们去开顿荤,看个电影。的确他的生活非常单调,但是他在单片机的实验室小有成就,获了一些奖项,最后还获得他所在专业的保研资格,保送本专业较好大学读研。要知道,如果参加考试想考上这样一所大学,要经过多少起早贪黑的日子的洗礼,要克服多少迷茫、孤独和未知。而他只是把这些必经的路放在了平时走,加上一点小幸运,瞬间人生赢家。
我举这个例子,并不是为了讨伐那些旷课和社团达人,也不是为了弱化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,只是为了佐证,用功读书,能够锻造一个能力--在慌乱纷杂的世界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,能为了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耐心成长,亦步亦趋,按图索骥,守护自己内心的宁静,并较终到达梦想的终点。这个能力不光在学生时代适用,在漫长的人生岁月,很多事都是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。